三七作为药用植物,我们多数只能在中医铺见到它生命最后的残枝剩片,一团团不明形象的块茎,让我们很难去联想植体曾经的婀娜丰姿。和大多数植物一样,三七一年会开一次花,花期一般在五六月,从茎的顶端抽生出伞状花序,鲜红明亮,像出门涂抹浓妆的蒲公英,又如孩童遗落坪间的绣绒球;果期在七八月,完全成熟要在十月以后,并不美得夺人眼球,像是经过夏天的洗礼,学会了要收敛外露的锋芒。三七第一年播种后是见不到花儿的,要经过一年默默无闻的酝酿,积蓄养分丰盈的根实,第二年方迎来炽热的绽放,地上只能看到簇簇花朵,殊不知真正的积淀沉默在泥土之中。三七被人们熟知,并不是因为外表光鲜靓丽,而是厚重的积淀带来救死扶伤。在时间的花园里,三七的花期就像一首长诗,悠远绵长,充满力量。
毕业以来,懵懂地踏入社会,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繁杂挑战,感觉人生始终奔波在迷茫忙碌的路口,心便也跟着浮躁起来。又见三七花开,正值毕业季,捧着手边这本《人生最美是初心》,每每想起我的导师。再次拾起阅读的习惯,翻开这本书,对导师的回忆和生活的感触一起涌到心头。
我的硕士导师就出生在盛产三七的云南文山州,她的气质就如这种独特的植物一般,纵使没有顾盼生辉、撩人心怀的容貌,气质却又十分温婉可人,处事风格果敢有决断,兼有想让人走进了解的神秘与亲切。她的内在就像三七里无数个没有香味的花蕊构成的,平易近人又深远悠长,是“秀外慧中”“外柔内刚”的最好写照。导师对我的影响极大,学术上的指导只是其次,对于生活乃至做人的教育才是筑起我心灵之路的关键。这其中,最让我受益终身的便是教会了我在感悟中阅读。
记得某天午后,伴着被阳光煮沸的温暖空气,教室外此起彼伏的蝉鸣和被风吹的簌簌直响的法桐,导师对我说:学术只是暂时的,你要考虑到,未来人生很是长远,培养一个受益终身的爱好,并且加强对身体的修养,才是我更希望一个学生能做到的,你们终将各奔东西,我只祈望你们能够快乐充实、积极绽放,不愧对时间与世界。导师说话的语气尽管如水流般轻柔,却如冰雪消融成的小溪,明亮温润了我的生活,种下了一颗助我充实又笃定的种子。杨绛先生曾说:“人有两部分,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灵魂。”于是乎,我为自己确立了阅读的方向。
关于阅读,我以为,一方面应在混沌原始的心态下,带着新生的洁白纯粹地感悟精神,另一方面,又要随着岁月流逝,见闻丰富,不断与自我经历内化结合。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为自己筑起一座避难所”,我最初接触《人生最美是初心》,注意到的是面对痛苦与灾难的哲想,随着阅读深入,愈发受静心中将杂扰之物挡在生命外的滋养。当工作忙碌身心俱疲之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他所说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所以,这让我意识到,尽管我现在遭遇了所谓的苦难,我还是幸运的,我得学会享受这段时光”,方领会知足常乐,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跟史铁生的遭遇相比,自己所经受的问题只是小小拍打;当理想和现实相互碰撞时,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书里写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主人翁斯特里克兰便是无数普通大众的缩影,但与大众所不同的是,在忙碌追求六便士的过程中,他选择了抬头看看生命中的“月亮”,回想起人生初期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最终选择向梦幻中的岛屿出发。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现实沉溺幻想,但在权衡统筹间,用倾向自己喜欢的方式,总能发现这种方式才是生命细节中的优化装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因为被家庭束缚,所以更想要同情和帮助像他一样的追梦人,他迫切希望成为别人的守望者,也教育着我们活出本色,不虚伪和牵强附会,对身边的人尽情尽责,但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面临选择时,《人生》中这样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想到后,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便会豁然开朗,一心想要打好年轻时候的根基,后边的事情就只需交给时间和运气,对于结果如何并不畏惧。
有幸去文山州见到满山的三七,这小小的植物,即使亲眼所见,也难以相信丰盈的外表下又蕴藏深厚底蕴。感觉自己像是穿过巍峨高山下的小小溪流,只闻流水淙淙,抬头间才感悟到生命的厚重,时间的广阔。听身边的同学讲,它的花语是宁静、安神,当地人告诉我们它有强大的功效,大到抓药入方,小至泡水熬汤,在植物里是不可小觑的角色。我想,自己的人生也应如三七一般,清丽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时间收回他的馈赠后,阅读的滋养却能够稳稳驻于岁月中,化为价值赠予他人,奉献社会。
(济宁农商银行 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