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越读越薄”,记忆中还是中学语文老师说过的,老师教导大家要多读书,善读书,书要做到越读越薄。
“书越读越薄”,我想不外乎有三点:一是书海无涯,记忆力有限,难记许多,需要化繁为简,得有更多的积淀;二是一本书含有许多内容,也可能有不适宜的观点,读时不能囫囵吞枣,要善于甄别,保留有益于自己的知识,书当然就读薄了;三是读书多了,每本书的精华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之中,在你的知识熔炉中进行熔炼,精炼之后这一份精华更显得少了,或融入不见,或似是而非,难见原貌,化为你知识体系中的养份罢了。
书越读越薄,同样说的也是读书的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都是比喻读书从量变到质变的诗句。前者有从万到一的变化,读破万卷书才有功力写成有灵性的文字来。后者强调从一悟万的感觉,一朵梅花拥有整个春天的感觉,最终都是“得一”,但感觉是不一样。前者如同“渐修”,后者如同“顿悟”。“得一”与“读薄”,“渐修”与“顿悟”,难以分说长短,但是都要下苦功的,“破万”与“踏遍”都是必经的过程。至于“渐修”与“顿悟”,都是随人而定,不分轩轾,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得一”几分与“读薄”几许,都是达到的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山外有山楼外楼”,境界到了,又有新的目标在等着自己去探寻,更深的证悟是下一个目标。
学海无涯,而生命有限,如何营养你的知识体系,建筑你知识世界的“世界树”,于是读书就有“泛读”与“精读”的选择。“泛读”侧重于获取知识,“精读”侧重于获得“智慧”,从知识到智慧是一个量到质的跃升,只有智慧才是“世界树”主干所需的营养,才能使之高广强实。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管传说是否属实,《论语》上下廿篇,万余字,能让他从小吏走到宰相之位,并且是三度执相之位,说明此人对论语真的有所感悟,从中悟到治国为政的道理,并将之作为知识体系的主干,才能成就他的宰辅之能,正所谓“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地爆发起来,越来越感到“快餐”文化浪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而我们越容易地迷失其中,甚至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于我,愿意选一二本纸质经典来“深阅读”。从把书读薄开始,辨事其真伪,求事其义理,由量变到质变,从知识掌握到涵养智慧。境界到时,“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便自有一番乐境。
(微山农商银行 桑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