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普惠金融的诞生对倾向于大型企业和“高净值人群”的当代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也就决定了践行中央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要求的效果。这种变化让银行人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够在落实中央发展导向的政策红利中找准商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实现抢先一步。
新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机遇,激发产生新思维。银行作为金融系统最为核心的行业,掌握着巨大的资金、资源优势,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驱动+金融科技支撑+互联网思维”的全新工作模式,让银行的业务发展穿上新鞋子,走出一条扶持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现将当代银行如何发展小企业普惠金融的若干思考浅析如下:
一、大数据,批量化扶持小微企业的基础。
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众多,遍布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多数作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条上的一个单元在国民经济运转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也使得银行传统的小微企业线下信贷业务沿用大中型企业的授信模式。该类模式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寻求银企信息对称、等值押品担保,从而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第一、第二还款来源的安全性,但这样较难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资金需求特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范围都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规模越小的企业越是距离银行信贷的门槛远,企业主“拒贷、怕贷”的心理越是明显,加之传统银行信贷授信模式环节多、时间长,不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他们去银行主动申请贷款的意愿降低,对银行机构当前扶持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政策了解较少。他们更多愿意选择通过民间借贷或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金拆解,以保证生产经营的需求,这样不仅使得小微企业的发展脱离了主流金融渠道,也容易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财务成本负担。
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具备了“西瓜+芝麻”都能捡的能力,也让传统的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设置模块化的客户需求分析模型,让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授信方式由原本看重担保的变现能力向企业经营数据精准分析转变,加上银行信贷产品的强大“创新”动力,已经可以为每个有需求的小微客户预设一套金融融资方案,实现“按图索骥”式的营销发掘。这样由银行主动提取大数据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模式所带来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隔阂,从以往注重小微企业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的融资瓶颈中挣脱出来,更加敢于向有实际经营数据的客户提供包括信用在内的资金扶持。
二、金融科技,提供高效率服务的保障。
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新课题,让银行面临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传统信贷模式其所具有的授信稳定、额度较高、切合经营实际等特点较好的满足了拥有一定规模小企业的需求,成为该类客户由小向大、由弱变强的稳定资金来源,也在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性经营原则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却对众多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不适用,让“双创”客户得不到较好的现代金融服务。
随着金融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银行产品的创新速度和效率不断刷新,各类信贷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办理条件又有较大的区别,加之银行间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这不仅让众多小微企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银行和信贷产品,同时也对银行经办普惠金融业务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设银行作为有社会公民责任的国有银行,更是将普惠金融上升到了全行战略的高度。在全面发展普惠金融的大环境中,坚持以金融科技为支持,在银行系统内搭建起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统一了业务办理渠道,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整合为银行“标准化”的操作,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将客户的资金需求通过“信贷工厂”加以实现。通过将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申请资料及申请界面进行整合统一,形成“标准化”的办理模式。统一的界面延伸出统一的贷款申请入口,再由后台运用为数众多的科技模型,对客户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多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最有利于申请企业的融资方案。金融科技的高度应用,不仅提升了客户在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的体验度和获得感,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授信对银行客户经理高素质要求的服务壁垒,将客户需求与银行产品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一站式”购买。
三、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的主阵地。
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导发展,结合当代金融发展大环境,将互联网变成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营业大厅,使之与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融合,突破银行依托现有物理网点的局限性,延伸服务触手,进一步拉近银企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银行获取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方式,将原本分散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信息以互联网为媒介加以提取,让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从而带动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由线下向线上的重大变迁。
自2017年以来,建行全面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的线上发展。一是陆续推出了全程网络化的“信用快贷”、“云税贷”、“账户云贷”、“结算云贷”等系列产品,降低了小企业客户融资的准入门槛,并在线上预留了产品研发空间,实现“贷款3秒申请、资金1秒到账、审批0人工干预”,贷款申请到发放仅需要十分钟。二是“建行惠懂你”APP的手机端上线,让小微企业在银行办理开户的同时即建立起了随时查询银行信贷额度的渠道,节省了频繁跑银行的人力、物力、交通和时间成本。三是借助银行已经建立起来的大行业、大客户的资源优势,利用“网络银行供应链”业务将普惠金融涉及的小行业、小客户与“双大”进行连接和承接,通过为核心企业开展授信实现其上下游供应链联动营销,努力拓展长尾市场。通过以上三点,降低了小微企业在银行申请融资的门槛,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办理自主化程度,让银行实现了批量化获客。
通过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积极探索新型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数据作为资产经营,基于各类数据的整合运用,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融资服务,实实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四、严风控、降成本,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普惠金融业务要实现“做快、做大、做好”的要求,必然离不开风险防范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降低。
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风险控制,已经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将线下押品管理的风控理念与线上系统化自动审批的良好结合,将银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生产经营利润第一还款来源与优质抵押物为担保的第二还款来源有机结合,让系统管控审批,让人工管控押品,发挥出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互补优势,强化风险管控。
小微企业普遍对价格较为敏感,属于精打细算型的客户群体。银行信贷线上操作模式的出现,通过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和统一的业务入口,实现了业务“标准化”办理。“标准化”的实现必然促进信贷业务办理成本的降低,带来小企业普惠金融“信贷工厂”的良性运营,极大提高服务效率,捅破了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窗户纸,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及或者触达成本较高的群体,帮助他们发掘和变现信用价值。
借助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秉承党中央“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精神,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到战略层面,依托广泛的客户资源和先进的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驱动+金融科技支撑+互联网思维”这三个核心的手段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让小微企业在国家普惠金融战略中谋得福利、实现发展。
作者:建行济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