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形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思念是圆的,家人们聚在一起围成团团圆圆。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日子里,多少温情往事、人间烟火,都以一种市井且不庸俗的姿态让我们感觉温暖和实在。人们都希望在这个月满人圆的日子里,用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将温暖传递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因着这样的期待于是有了“故乡月明,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唯美画卷。
天气渐渐转凉了,天寒岁暮时,一缕缕烟火肉眼可见。但小城的烟火气总是淡了些,即便是在微山这样的小县城。说起烟火气,总会让人联想到一家人围炉吃饭的场景。犹记得小时候,每每逢年过节母亲都要为家里所供的神灵上供,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总是嫌上供的规矩麻烦,我们盯着神台上秀色可餐的肥肉、肥鸡,口水直流,那可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美味。当母亲按照顺序,小心翼翼地摆好福鸡、福饼、福果后,烧纸点香,跪拜磕头。然后就等那一缕烟了。上升三尺的食物热气,纸烧香燃时的香火味,屋子里弥漫着一股好闻的味道。当这些烟火渐息,就代表神灵们吃饱喝足,剩下的可以留给我们吃。一家人围炉而坐一起热热闹闹整整齐齐吃顿团圆饭,就是开心。很久之后我才知道:神堂飘渺的烟,寄托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缕缕青烟就是我们所说的烟火气。因为以前只有过节才有好肉好菜,故而通过一套套繁琐的祭拜仪式,表达人们对食物的虔诚,对生活的祈愿。我们的饮食千种姿态,但最有烟火气的吃食,往往都带有仪式感,绝非糊弄了事。长大以后才真正懂得,故乡浓郁的烟火气,总在我们脆弱想家的时候治愈我们在城市中饱受摧残的内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稍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忆中故乡的早晨,总是烟火暖,人情暖。早晨早早起来约着三五好友在各式烟火气浓郁的集市上找回故乡味蕾的记忆,能在集市上感受乡里人家拉开闸门后,熙熙攘攘中制造的烟火气。孩童时代最喜吃故乡集头上的猪肉馅包子,每逢中秋,母亲便带着我和左邻右舍的孩童一起去赶集,到了包子铺我们就站在火炉旁耐心的等着,等着烟火弥漫,等着包子出笼,听柴火声,闻木炭味,看蒸汽升。手里捧着滚烫的包子,从这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烟气腾腾,香味四溢。这一刻,便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一笼包子几个孩童你一个,我一个谁都不会多吃一个,走在大街上,嘴里嚼着心心念念的猪肉馅包子是童年最华丽的梦。在烟火十足的街头集市,你不会感觉孤独,因为总有人陪你。小时候的故乡,烟火气会野蛮生长,催化出人情味。傍晚时分上灯了,远远的就能听到村里人起锅炒菜声,母亲喊孩子吃饭声,听见邻居家锅里柴火噼里啪啦声,水开了的咕噜咕噜声,各种声音交织成农村最美的乡村音符。乡里人端着饭碗蹲在自家院子外的大街上边拉农事边吃饭。伴着氤氲的光,孩子们你追我赶在柴火堆里玩捉迷藏,玩累了抬头便能看到故乡苇炉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有时候玩着玩着就趴在柴火堆里睡着了。故乡的烟火气,是热闹的,让人踏实;故乡的烟火气,是祥和的 ,让人心安的。诗人说:“人间烟火好闻又令人流泪”。又逢佳节,只是故乡的烟火气早已不复存在,永远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里。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念念不忘的月饼也在此时成为必备的应节美食。吟着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家人品茗赏月,团团圆圆围坐其间,这便是中秋最圆满的时光。如是说,中秋是圆的。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只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微山农商银行卜娣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