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微山农商银行,正以“绿色金融”的笔锋在烟波浩渺间挥毫泼墨,绘就一幅“河湖为脉红绿共舞”的生态文明新画卷。荷花摇曳,碧绿生姿,微山湖生机一片。今年以来,微山农商银行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绿色贷款124户,金额3.06亿元。
在微山县辽阔的水泽之域,高楼乡正经历一场由绿色发展理念驱动的农业变革,这片曾经贫瘠的涝洼地,如今已蜕变成为生态农业的璀璨明珠。从荒芜到丰饶,高楼乡的绿色转型不仅标志着产业升级的深度实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次深刻的探索与生动的演绎。这背后,微山农商银行的金融“活水”犹如春日甘霖,滋养着这片土地,使之从荒芜中绽放出生机与希望。
微山县高楼乡总面积353平方公里,地处湖区,辖区88%面积为水面,是微山湖产品的核心养殖区。由于南北狭长120华里,过去一直沿袭小麦、水稻轮作的传统种植模式,不仅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而且每至汛期,农作物被淹,群众收益无法保障。该乡沿湖4万亩效益低下的涝洼地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微山农商银行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获取辖内合作社及养殖户名单,迅速部署,主动摸排名单内客户资金需求,在客户准入、审批、定价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对原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掘、探索出“虾蟹共养生态模式”和“藕虾生态互补共生模式”。4万亩涝洼地变成效益可观的藕虾共养区,为村民致富拓展了新路。
穿行于高楼乡的田埂之间,盎然生机扑面而来,藕塘与虾蟹共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农业画卷。清澈的水面下,虾蟹悠游自若,它们不仅是自然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成了经济收益的新兴驱动力。48岁的闫聪承包了80亩水塘养殖大闸蟹,两年前完成了生态鱼塘改造,是十里八乡养蟹的“老把式”。提起网箱,一个个肥硕的大闸蟹浮出水面。看着眼前的一幕,喜悦的笑容浮现在闫聪的脸庞。“多亏了咱农商银行30万元的信贷资金,让我顺利完成了生态鱼塘的改造。我们采取的是绿色生态有机养殖,以前大闸蟹主要喂土豆、玉米、红薯等,今年我们增加了野生小杂鱼和全熟化蟹料。加上科学的管理,这样养出来的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蟹沉压手,黄满膏肥,吃起来上口,村民们都翘首以盼卖个好价钱呢。”闫聪信心满满地说。
该行依托“整村授信”活动,为渔民提供全方位的信贷及技术支持,消除渔民产业转型的顾虑,为生态养殖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凡符合条件的农户均可申请贷款,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由村干部和党员进行试点改造,积累经验后,再帮扶群众改造推广。该行依托“金融夜校”成立融荷志愿者流动金融服务队,邀请行业专家在养殖技术上给予积极指导,技术培训与知识传递如同春风化雨,悄然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策略,激活了乡村的每一个细胞,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的愿景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为打造示范效应,以村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为载体,微山农商银行为合作社成员办理专项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7200余万元,结合农田尾水治理项目,实施藕虾共养园区建设,形成了废水生态修复系统。当第一批栽种的浅水藕采收时,每亩效益3000元左右,仅此一项,群众收益已远超原来的种植模式,并且还解决了农田尾水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如今,这一原生态种养模式经过科学改良和规模推广,已将高楼乡4万亩湖边涝洼地变成聚宝盆,成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小龙虾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2.5亿元,注册的“清水小龙虾”在业内是绿色产品的代言;浅水藕年产量5.7万吨,年产值3亿元。藕虾混养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试验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微山农商银行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政银企合作,打造生态互补共生的新农业模式,更是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融合的典范。该行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将普惠金融引入田间地头,不仅有效缓解了农业污染,维护了生态平衡,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生动范例。此模式之下,每一处荷塘,每一只小龙虾,都是自然与经济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让农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财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高楼乡的探索,像一束光,照亮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样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微山农商银行正以金融之笔点蘸绿色浓墨,在“两山”理念的恢宏画卷上,奋力书写着金融机构的使命与担当,让金融“活水”与“生态之美”交相辉映、生生不息。截至7月末,该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51万户,金额83.76亿元,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款2.11万户、40.24亿元。(微山农商银行 卜娣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