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前日和女儿一起又拜读了陶渊明先生的这首《归园田居》,读完后脑海中自然浮现一幅岁月静好的田园图。袅袅炊烟在宁静的村庄中缓缓升起,在游子羁旅中蓦然出现,无论在何处,每当我看到它,总会感受到一 种家的归属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小时候总觉得,炊烟多么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去想要去的地方。可现在才知道,无论炊烟飘去何方,都会落回故乡。炊烟有温度是乡村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好像年纪越长,童年的记忆就越鲜活。少年时恨不得撇得干净的农村经历,一点一点变成如今源源不绝地滋养源泉。至于春天,记忆好像很短,短到记起来就是那几副画面,母亲带着我们去田地里采野花,割荠菜。母亲很得意,每次挖完荠菜她都会给我们准备一桌子的美食盛宴。午饭时分,她会把荠菜清洗干净,然后和面、擀面皮、包水饺,生火、下水饺,不一会儿功夫,整个院落里都是荠菜的香气,馋的人直流口水。这时候,还在野地里采花的我们,远远就能望见白杨树后边的老烟囱上,正在升起袅袅的炊烟,仿佛是母亲在对我们招手,迎接我们回家吃饭。我们便能断定:母亲在家做饭了!顿时心里暖暖的,全身都充满了力量。贪玩的我们会继续在野地里你追我赶的疯玩,每个人的篮子里都放着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和野菜。这时炊烟仿佛就站到屋顶上眺望,还学着母亲的样子,温和地叫着我们的乳名。可我们因为贪玩并不想早早回家,反而会先观察一下:如果是烟囱涌出的是浓浓的白烟,那肯定是刚起灶;如果是一小缕烟丝,那饭菜就已出锅了。这时我们才会往家跑,每次进家门,母亲都会轻轻捏一把我们的鼻子:“你们的鼻子真灵啊!刚做好饭就知道回来了。”可是母亲哪里知道,在孩子的心里,炊烟是有声音地,那是母亲最亲切的呼唤。然而就只这几个画面,却像刻印在脑海,反反复复,一到三四月便记起,就如同,童年的花儿早已默默开满了余生的每一个春天。
后来,小小的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村庄也变成了故乡。有一年,因为清明上坟的缘故,难得在春天回了趟老家。车子从新开的小路走过,隔着车窗,望见不远处的田地里,油菜花开到荼蘼,一片又一片,恍然,心中涌出一阵感动。好像,峰回路转处才明白油菜花真好看啊,她不似芍药婉转,不似兰花清幽,但她开得灿然而纯真,最与故乡的春光相配。只是故乡再没有了炊烟,村里的人们都搬到了城市里生活,这一方天地成了逝去的人的墓园。庄稼人常说:炊烟是农家人灶台上开出的一朵花,有花开,生活才有暖饱,才有希望,有了炊烟升起,才会让人感到温暖与生机。于我而言,一想到故乡消失的炊烟,便不由得伤感起来,因为炊烟消失的地方,就是家消失的方向。
后来读到一句“雾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我才真正明白,炊烟真的可能是湿的。无数个夜晚,梦回故里,遥想到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醒来却一枕清泪,才明白:泪眼看炊烟,怎么能不湿呢?游子流落他乡,炊烟,便聚成了浓浓乡愁,飘进游子梦里,熏出游子的泪。炊烟无论飘得再远,也会落回村庄,游子无论走得再远,也会惦记着家。
记忆重叠记忆,像是长大后的自己回头给了童年那个小孩一个温暖的怀抱。忽然好想再在春天回一次老家啊,去吃母亲亲手包的荠菜馅的水饺,去尝尝只有春天才能吃到的青饼,去看只有春天才开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而童年那些留在心中的记忆,就像某种故乡的召唤:请在春天回来好吗?田野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满山烂漫,能够抚慰你心中所有的不安。
(微山农商银行 卜娣娣)